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聚焦 > 正文

​中山市“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政策公布

  • 2022-04-29 13:22:26 来源:大洋网

4月28日,中山市召开第91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国内疫情防控最新形势,介绍“五一”假期常态化防控措施,并就文旅活动、校园防疫、交通出行、市场消费、食品安全等问题回应关切。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李翠萍、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卞树勇、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陈威、中山市商务局副局长高晓波、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永森、中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乾进出席此次会议。

当前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五一假期临近,节假日期间人员密集出行、流动性大,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李翠萍在会议上表示,广大市民应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共同守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安全,并介绍“五一”假期疫情防控的具体工作。

首先,强化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其中包括三个具体要求。一是外市来(返)中山人员提前或在抵达后立即通过扫粤康码或拨打村(社区)防疫电话进行报备,落地开展核酸检测。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来(返)中山人员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从发生广泛社区传播地市来返中山的人员需实行7天居家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在第1、3、5、7、10和14天开展核酸检测;其他行程卡带星号人员需实行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5天3检”;行程卡不带星号的人员需实行核酸检测“3天2检”。二是节假日期间提倡市民不跨市出行,非必要不跨省出行,严格限制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在中山过节休假。三是旅行社不组团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旅游,不承接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旅游团队。

其次,强化重点场所管理。一是加强聚集性活动管理,按照“非必要不举办”原则,尽量减少大规模人员聚集性活动。大型活动、论坛等群体性活动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要求。二是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公共场所出入口要严格落实戴口罩、测温、扫场所码、查验行程卡,其中红黄码人员不得入内;各类公园、景区、景点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餐饮机构、宾馆酒店、乡村民宿等严格落实通风消毒等措施,做好有序排队和场内外客流疏导。三是加强客货运交通疫情防控,持续做好客运站、轻轨站、港口码头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通风消毒工作,严格控制交通工具载客率,严格落实乘客100%测温、100%扫码通行、100%佩戴口罩等措施。强化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分区分级管理,落实货运司机报备、入场查验与登记、场地视频监控、环境消杀监测等工作措施,对外省货车司机全面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

最后,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是倡导市民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常消毒、一米线、用公筷”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主动配合做好测温验码、接种疫苗等防控工作。二是建议市民群众近期谨慎邮购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三是在药店或网上购买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干咽痛等“四类药品”的人员,要配合做好登记、回访、核酸检测等工作。四是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人员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及早完成全程、加强免疫接种,保护自己和家人,尽快建立全民免疫屏障。

请广大市民朋友继续理解支持配合各项防控工作,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携手护卫城市安全和个人健康,共同度过一个欢乐、健康、安全的“五一”假期。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翔宇 实习生 张一脉 通讯员 钟轩

标签:

推荐阅读

​中山市“五一”假期疫情防控政策公布

4月28日,中山市召开第91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国内疫情防控最新形势,介绍“五一”假期常态化...

非必要不离市!中山市发布五一假后校园防疫具体要求

由于当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五一”假期人员密集出行、流动性大,陈威提醒全市广大师生和家长...

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96.7%!佛山第一季度“气质”报告出炉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及佛山各区、镇街排名情况。按照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

佛山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36.39件

4月26日,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佛山市召开知识产权大会,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2021年,佛山市专...

南海将发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首批28日开抢

4月26日,记者从佛山市南海区获悉,为激发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热情,营造良好消费氛围,南海区计划从4月2...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公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助学扶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