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聚焦 > 正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红树林之城”魅力“湛”放

  • 2023-02-27 13:01:07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 金沙湾碧海蓝天翠树成荫,东海岛大工业发展热火朝天,湛江港货船如织货运繁忙,麻章区红树林团团簇簇郁郁葱葱……2月23日—24日,记者跟随“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美丽湛江,近距离感受这座滨海城市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资料图)

“前港后厂”从原油到成品油仅6

蓝天与碧水一色,涛声与鸟语和鸣。记者乘船沿着湛江市入海口来到东海岛,这里水清岸绿,临海坐落着国内最大的合资炼化项目——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下称“中科炼化”)。

中科炼化80万吨/年乙烯装置

“我们的深水港离中东原油主要产地海上运输距离最近,自建港口码头与炼化装置的直线距离仅1000米,形成‘前港后厂’的生产模式,原油从入厂到出厂只需6天。”中科炼化副总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郭胜军向记者介绍,该区域优势得天独厚,成品油及化工产品利用临港优势可直接出口,港口年吞吐量达3400万吨。

中科炼化采用“数据+平台+应用”的新模式建设智能工厂

“‘卡脖子’的关键要素得掌握在自己手里。”郭胜军告诉记者,中石化首创的煤制氢装置SE东方炉粉煤气化技术,创新使用粉煤基础设施而不是国外的水煤,制成的煤制氢装置年产煤18万吨,规模达到国内最大。同时,环氧乙烷装置的盐催化剂从进口换成国产,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2022年,中科炼化开发了17个新产品,有7个产品替代进口。解决“卡脖子”难题,中科炼化国产化率超过95%。

中科炼化18万标立/小时煤制氢装置

中科炼化依托石化智云,采用“数据+平台+应用”的新模式建设智能工厂。管控中心近400台控制台、240多台DCS等控制系统操作站组成智慧“大脑”,随时对全厂30多套炼化装置进行自动控制,各项生产工艺设备安全参数一目了然,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流程工业应用中达到全新的水平。

湛江市的绿色石化、绿色钢铁、绿色能源产业要建设成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大产业是广东省的重要发展方向,亦是湛江的重要发展布局。当前,东海岛已具备打造大产业的条件。

修复保护与活化利用并举,打造“红树林之城”

湛江是海洋大市,三面环海,长达1556公里的海岸线是我国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24日,记者随团来到湛江市麻章区世乔村海域,登船探访红树林,看到海面在阳光照耀下清澈宛若“天空之境”,水面上红树林郁郁葱葱连绵数公里,成群白鹭自由翱翔于林间,一派生机勃勃自然和谐的美丽景象。

湛江红树林上白鹭徘徊

据了解,麻章区红树林面积7256公顷,约占全国的33%,广东省的79%,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红树林作为“海岸卫士”“海洋绿肺”,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削浪、净化空气水质和储碳固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金牛岛红树林宛若“天空之镜”

“我们在做好红树林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活化利用的工作。通过将红树林和周边湖光园片区的生态资源整合在一起,打造红树林主题公园,吸引更多游客来到麻章。”湛江市麻章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李倩怡告诉记者。

成片红树林郁郁葱葱

据了解,目前,位于麻章区湖光镇的湛江红树林宣教中心已向公众开放,该地设有内容丰富的展厅、趣味性强的红树林模拟区、探索区、带有现代气息的动感小影院、艺术画廊和图书馆等多样设施,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红树林及湿地宣教中心,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了解湛江红树林的主要窗口。

目前,湛江正在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利用,推进红树林主题公园、湖光红树林湿地科普项目建设,凝心助力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杨政芳 张菲菲)

标签:

推荐阅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红树林之城”魅力“湛”放

2月23日—24日,记者跟随“未来已来——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美丽湛江,近距离感受这...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湛江打造“绿美广东”新亮点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一,近年来,广东省湛江市以重大项目为依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绿...

家长注意了!女童玩耍时被蛇咬,铁骑护送至两家医院才找到血清!

近日,佛山南海丹灶一女童不慎被草丛中的蛇咬伤,由于不能确定蛇是否有毒,焦急的母亲迅速驾车把孩子送...

今日热讯:广东科技学院5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

广东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5个专业...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公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助学扶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