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聚焦 > 正文

天天观速讯丨广东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规模排名全国区域市场第一、全球第四

  • 2022-07-12 05:55:08 来源:大洋网

日前,广东省能源局在回复省政协委员唐明等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绿色低碳数字能源经济示范模式的提案》时表示,目前,广东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总量达4亿吨左右,配额规模排名全国区域市场第一、全球第四。

下一步,广东将积极支持建设绿色低碳数字能源经济,探索建设数字能源标准化技术体系,推动建设数字能源枢纽“一核四心”,促进广东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智能化发展。

广州期货交易所正研究推出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期货交易品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加快推动大湾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数字经济赋能湾区能源发展,探索构建绿色低碳数字能源经济示范模式,对促进大湾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构建湾区清洁多元、安全高效的区域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省能源局表示,广东积极推进能源相关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已推动在绿色碳金融、绿色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和能源管理等领域发布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3项,《广东省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标准》《广东省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标准》《碳配额抵质押融资》等一批地方标准正在制修订。同时,推进广东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机制建设。已完成10项相关标准制定,包括1项产品碳排放评价通用要求(已成为广东省地标并发布)和9项具体产品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技术标准(已成为CQC中心技术规范),初步构建了广东碳标签技术体系框架。

在推动数字能源枢纽建设上,加快建设能源流通枢纽,围绕能源生产、传输、储存、消费开展全流程优化工作,能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此外,广东还率先建设碳排放数据中心,率先开展数字能源及碳排放数据市场建设,组建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于201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于2013年12月正式开始运行。目前,广东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总量达4亿吨左右,配额规模排名全国区域市场第一、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国全国、欧盟、韩国碳市场)。经过八年多的不断探索,广东逐步将占全省碳排放约65%的钢铁、石化、电力(现已纳入全国碳市场)、水泥、航空、造纸等六大行业约250家企业纳入碳市场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期货交易所已于2021年4月正式落地并揭牌,将服务绿色发展作为主要定位,正研究推出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期货交易品种。

拟于今年颁发首批广东碳标签证书

下一步,广东将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技术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标准体系,积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标准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持续推进产品碳足迹评价与标识工作。今年将借助全国低碳日等大型活动契机正式向社会发布广东碳标签,并颁发首批广东碳标签证书。

在推动建设数字能源枢纽“一核四心”工作方面,推动建设能源流通枢纽核心。“十四五”期间,广东将研究构建以实物交割和基础设施公平开放为基础的天然气市场服务中心。

在深化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上,支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陆续推出碳排放权抵押融资、配额回购、配额托管、远期交易等创新型碳金融业务;开展新能源资产交易与投融资服务,推动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权益价值;将陶瓷、纺织、数据中心等行业纳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进一步收紧控排企业免费配额的比例,上调新建项目购买有偿配额比例,有效控制控排行业的排放总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申卉

标签:

推荐阅读

天天观速讯丨广东碳市场年度排放配额规模排名全国区域市场第一、全球第四

日前,广东省能源局在回复省政协委员唐明等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绿...

全球快消息!广东高考开始投档!空军、海军招飞和军检院校投出2972人

7月8日,我省2022年夏季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式开始。省招生办对提前批空军、海军招飞院校、军检院校...

播报:世界人口日 | 广东持续努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面对人口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新情况,广东作为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持续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努力。

【环球报资讯】广东10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例

7月10日0-24时,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7例(广州2例,深圳2例,韶关1例,中山5例,江门2例,茂名5例),...

全球快看点丨广东:实施制造业小型微利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补贴政策

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了解到,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广东地区(...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公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助学扶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