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聚焦 > 正文

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省先造林后补助管理办法》正式印发 世界热消息

  • 2023-06-15 16:06:12 来源:大洋网


【资料图】

记者日前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广东省先造林后补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正式印发,明确要在全省推广先造林后补助造林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以“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模式、“珍贵树种”模式或“珍贵树种+”模式参与国土绿化,提升造林成效,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据了解,先造林后补助简称“先造后补”,是指政府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对纳入财政资金扶持范围、达到质量要求的造林,按照规定程序给予造林主体一定资金补助的造林管理模式。《管理办法》全文分为总则、条件要求、计划管理、验收管理、资金管理、附则等六章,共计三十条,凝练概括先造后补适用范围和造林主体类型,界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并明确先造后补工作的条件要求、操作流程、造林模式、验收标准和补助发放事宜,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从整体上把握如何开展先造后补工作提供具体指导。

《管理办法》指出,造林主体包括具有林地经营权的农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单个造林主体申请的造林地面积应达到30亩以上,不足30亩的,需联合其他造林主体共同申请,推动规模经营。先造后补营造的林木未达到成熟林龄前不得安排采伐指标,同一造林地在一个轮伐期内仅可享受一次先造后补政策。同时,《管理办法》还要求采取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珍贵树种+木本粮油树种、珍贵树种+木本药材树种、珍贵树种+用材树种等5种树种配置模式开展造林绿化。

《管理办法》明确了先造后补的相关时间节点,即造林主体于每年的5月之前向造林地所在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递交先造后补申请书、林地权属证明、林地使用权证明或联合申请合同等材料。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省涉农资金申请的要求,将次年先造后补的造林和新造林抚育计划纳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于6月之前完成项目入库申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于每年11月之前,结合往年造林抚育资金安排情况、下一年度造林和抚育计划任务、相关转移支付提前下达情况及同级预算编制安排等情况,确定下一年度先造后补造林项目实施面积。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的11月之前,将确定实施的先造后补造林项目,按照造林计划落地上图管理要求,上报计划造林图斑。造林主体按照先造后补协议约定内容,于次年的5月之前完成造林任务,于每年的8月之前完成新造林抚育任务。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于9月之前根据造林主体申请组织现场验收,于10月之前向县级财政部门报送先造后补资金发放方案,提出资金拨付申请,并按照造林结果落地上图管理要求,上报完成造林图斑。

“作为传统政府投入造林模式的补充,先造后补模式不需要招投标和作业设计,能缩短前期准备时间,减少造林工程间接费用,有效拓宽造林渠道,灵活造林方式,有利于提升造林质量和提高林农积极性,增加林农收益。”省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模式将在今后与传统造林模式并行实施,是创新造林绿化机制、激发国土绿化新动能的具体表现。

抢抓造林黄金期,种植苗木添新绿。今年以来,广东坚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截至6月上旬,全省已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91.72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28.39万亩。接下来,广东将不断完善造林激励政策,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造抚一体、造采挂钩的森林培育和管理制度,持续推进以奖代补、先造后补、以工代赈,完善造林项目管护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叶卡斯 杨耀烨 通讯员 林荫

标签:

推荐阅读

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省先造林后补助管理办法》正式印发 世界热消息

记者日前从广东省林业局获悉,《广东省先造林后补助管理办法》已正式印

环球快报:佛山建设“五大中心”,为生命强力续航

今日,记者从佛山市卫健局获悉,佛山市积极落实国家卫健委有关危急重症

天天亮点!眼镜王蛇钻进电动车“避暑”,肇庆消防员将其从车头前盖内“请”出

近期的连续高温,让蛇类也不得不到处找地方“避暑”,各位市民朋友路过

全球百事通!发抖音说加油站“卖假汽油”,男子被判公开道歉并赔偿

只因加油后汽车发生故障,维修店员工随口说了一句油品问题,东莞清溪一

天天百事通!用电需求上升势头明显,今年5月广东用电量同比增长14.7%

记者从南方电网获悉,1-5月,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全社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公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助学扶困